光环下的裂痕:浅谈360政企安全是“数字铁壁”还是“泡沫蓝图”

2025-02-24 1 0

前言

前几天看到360发布《2024年全球高级持续性威胁(APT)研究报告》,依旧是国内高质量技术年报的标杆,但是回顾一年间企业的“骚操作”,以及民营企业座谈会没有红衣教主的身影,不禁为老东家感到一点汗颜和惋惜,毕竟隔壁奇葩信年年亏损可依旧被作为网安的技术和创新的“榜样”。作为一个局外人,我想从几个维度浅谈一下360的困局。

营收增速亮眼,但利润“失血”难掩战略焦虑

年营收17亿、增速30%的数据看似风光,但细看财报却暴露硬伤:净利润常年为负,研发投入吞噬现金流。2022年亏损22亿元,近三年累计亏损超60亿,号称“240亿现金储备”背后,是资本市场对“烧钱换市场”模式的容忍度消耗战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政企安全营收占比不足20%,却承担着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的转型重任——若无法快速盈利,这场豪赌或将拖累整体业务底盘。

23年安全及其他相关业务营收为 17.65 亿元,同比下降 1.48%。尽管行业对安全需求持续存在,但安全市场竞争激烈,新的安全企业不断涌现,传统安全业务面临挑战,360 在该领域的业务拓展速度放缓。好在24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 - 3.41 亿元,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,但相较于 2023 年上半年,亏损幅度有所变化。从单季度看,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 19.72 亿元,同比下降22.27%,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 - 2.32 亿元,同比下降 419.69%,二季度亏损幅度加大,可能与业务调整投入、市场拓展成本增加等因素有关 。

摊大饼式战略布局,生态故事难掩落地窘境

“安全大脑”概念包装华丽,但实际落地仍是“一地碎钻”:

  • 城市级项目“雷声大雨点小”:重庆、天津等标杆案例宣传铺天盖地,却鲜见后续规模化复制。某地方政府内部报告直言:“系统搭建后日常运维成本超预算3倍,实战效果不及预期”。
  • 生态合作沦为“面子工程”:百分之xx的部委覆盖率看似唬人,但多数合作停留在设备采购层面,核心威胁情报共享机制始终未能突破部门壁垒。某金融客户吐槽:“所谓‘联合防御’更像品牌贴牌,遇到APT攻击仍需自建团队兜底”。
  • 新兴领域“占坑”多于深耕:车联网安全国际标准牵头制定固然亮眼,但商业化变现遥遥无期。某车企直言:“360的方案在实验室跑分优秀,但上车适配成本过高,最终采购量不足合同**”。

对 AI 的布局,看似雄心勃勃,实则问题重重,在热闹表象下难掩隐忧。

从产品成果来看,360 推出的 AI 相关产品不少,像 “360 智脑”“360AI 搜索” 等。其中,360AI 搜索号称已连续四个月稳居全球访问量最大的 AI 原生搜索引擎,乍一听相当唬人。可深入营收数据一看,基于 “360 智脑” 能力开发的互联网 ToC 端产品,2024 年前三季度直接收入占整体营收不超过 2% 。这就好比搭了个豪华舞台,却没几个观众捧场买票,热闹是有了,可钱包没鼓起来,产品叫好不叫座,变现能力拉胯。

在技术投入与转化方面,360 在 AI 研发上砸了不少钱,持续高比例的研发投入,2024 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相当高。可这巨额投入换来的技术优势,在市场上却没激起多大水花。虽说推出了安全大模型,还宣称安全垂直能力超过 GPT-4,可在竞争激烈的 AI 市场,同行们也都在拼命往前冲。百度、阿里等巨头早早布局,技术实力雄厚、应用场景丰富、用户基础庞大,360 的技术优势并没有显著到能让用户、市场一眼就看到,难以脱颖而出,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。

业务布局策略上,360 试图多线作战,从互联网业务到安全业务,都想插上 AI 翅膀。想法是好的,可现实是精力分散。智能硬件业务因产品策略调整,营收下滑;安全业务虽有安全大模型赋能,新签订单量增长,但市场竞争激烈,拓展速度受限。在互联网增值业务上,AI 对产品的重塑确实带动了部分增长,像订阅服务收入提升明显,可整体来看,业务板块之间缺乏协同效应,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,各自为战,难以发挥出 1+1>2 的效果。

360 对 AI 的布局目前更多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与概念上,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盈利路径,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胜势,业务布局分散且协同不足。若不能尽快调整策略,解决这些核心问题,在 AI 这场激烈的竞赛中,360 很可能沦为看客,空有一腔热血,却被市场无情淘汰 。

数据神话VS实战脱节,技术护城河还是“纸城墙”?

数据是积累的过程,它是基础,但不是壁垒。“15年攻防经验”“全球最大安全数据库”的光环下,三大软肋正在浮现:

  1. 数据虚胖:日均2000亿日志的“大数据”看似无敌,但某竞对工程师嘲讽:“其中80%是终端杀毒软件的无效告警,真正用于APT狩猎的高价值情报不足5%”。
  2. 重攻轻防:漏洞挖掘能力登顶微软榜单固然耀眼,但政企客户更关心的资产防护、响应速度等指标,在第三方测试中常落后于奇安信、深信服等对手。
  3. AI画饼:2023年高调宣布接入自研大模型,但某测评机构测试显示,其自动化威胁分析误报率比传统规则引擎高出xx,被调侃为“人工智障先行者”。

人员安全精英是资产还是负债?

“55%员工为安全专家”的标签背后,藏着人才体系的致命伤(数据来源新浪财经):

  • 顶尖人才流失严重:据猎头数据,360政企安全团队近两年核心技术骨干离职率超25%,“公司重营销轻技术,攻防团队预算不及市场部三分之一”也是经常被diss
  • 生态赋能沦为“技术扶贫” :是的360也搞或者搞过实训平台,类似爱春秋,但某合作高校反馈:“课程内容三年未更新,讲师还在讲Windows XP漏洞利用,学生上岗即面临技术代差”。
  • 区域扩张透支口碑:云南等地面临“圈地容易守地难”的泥潭。

害,国家队招牌还能撑多久

360政企安全的根本矛盾在于:高举高打的“数字安全国家队”叙事,与市场化盈利能力不足的撕裂。当政策红利退潮(如“等保2.0”推动的政府采购高峰期结束)、竞争对手在垂直领域形成技术壁垒(如奇安信在攻防演练市场的压倒性份额),其“大而全”的生态故事恐难持续。更危险的是,重押政府客户的商业模式,使其在央企“信创替代”浪潮中面临华为、中国电科等巨头的降维打击——这些玩家手握底层芯片、操作系统生态,对360的“第三方安全服务”角色虎视眈眈。

结语:

周鸿祎曾说“网络安全要啃硬骨头”,但360政企安全当下最硬的骨头,或许是如何在资本市场耐心耗尽前,证明自己不是又一个“to G泡沫”。当“数字安全”从风口变成红海,这家曾经颠覆行业的公司,正站在“先驱”与“先烈”的十字路口。

一点思考和建议

笔者女朋友是完全的非互联网从业人员,但是她昨晚问了一个问题让我很尴尬,“安全公司为什么会不挣钱?”尴尬的是,一家企业或者这么多企业,在这个行业深耕这么多年,为什么还能亏钱?

哪怕小企业,以同样AI浪潮期间创立的公司FancyTech举例,他们也训练过模型、也干过toC的产品,也走了很多AIGC的坑,但是已经走出比较成熟的toB商业路径。

平台接需求,平台分支需求,分给各个工作室,平台人工合并优化,平台交付。

看似简单,但是里面有几大特点可以参考:

  1. toB/toG要的不是工具,而是解决问题,或者要的是结果;
  2. 平台是能力提供方,不一定是能力创造者,可见的未来大模型的基础设施肯定是越来越平民,算力不是一家公司的绝对壁垒(当前肯定是);
  3. 商业化过程,是不断PMF的过程,不是不断追新,陷入技术困境中的过程;

360该认真做PMF

  • AI纳米搜索,它真的是市场需要的吗?
  • AI XDR解决的技术,真的是客户需要的吗?

申明

笔者不是专业企业分析专家,上面的很多数字都是从第三方博文、新闻、报告中看到的,如有歧义请以官方为准。笔者把360比作汽车行业的蔚来,市场纷纭,别忘了什么才是自己的护城河,NOP+不是、低端车不是、车型不是,服务+换电才是,让更多的人走进NIO屋,更多人换电才能走出困境。


4A评测 - 免责申明

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、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。

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,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。

本站信息来自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。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,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。

如果您喜欢该程序,请支持正版,购买注册,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。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。敬请谅解!

程序来源网络,不确保不包含木马病毒等危险内容,请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或使用虚拟机使用。

侵权违规投诉邮箱:4ablog168#gmail.com(#换成@)

相关文章

MongoDB库漏洞引发Node.js服务器远程代码执行风险
pocsuite3安全工具源码分析
GitHub惊现Windows Wi-Fi密码窃取工具
谷歌发布Palo Alto防火墙命令注入漏洞的概念验证代码
甲方安全何时需要自研安全产品?安全平台工程团队的价值与落地策略
Burpsuite基础使用教程

发布评论